攀枝花地震灾害特点

www.maomin.org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1-10-18     来源:本单位      选择阅读字号:[ ]     阅读次数:

攀枝花地震灾害特点

  • 破坏性地震分布不均匀

从地域分布来看,攀枝花市过去发生过的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,主要分布在盐边、米易和仁和区境内,市区(东、西区)没有发生过。但仁和区境内发生的破坏性地震不仅影响到全市,而且对市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。如2008年8月30日发生的6.1级地震,全市震感非常强烈,大部分地区处于VI度区以内,多处房屋出现开裂、掉瓦。强烈地震影响到我市及凉山州、云南楚雄州的部分区县,波及面积达9634平方千米,44万多人受灾。

  • 震源浅,地震活动与断裂关系密切

攀枝花区域的地壳厚度为52千米,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地震的震源深度均不超过20千米,全为地壳内的浅源地震。攀枝花市有记载的8次4.5级以上地震,发生在昔格达断裂带和箐河断裂带上各有3次,其他断裂带只发生两次。显然,昔格达断裂带和箐河断裂带是我市主要的发震构造。地震活动断裂带不仅控制了强震的分布,弱震也沿断裂带密集成团。例如我市拉一带,不仅强震活跃,弱震也密集分布。仪器记录,1962-1983年间我市共发生弱震470次,拉一带就有254次,约为本区弱震的54%。

  • 地震类型多为主余震型,持续时间较长

我市与邻近地区发生的破坏性地震一般为主震-余震型地震,主震-余震型地震是构造地震的一种类型。指一个地震序列中,最大的地震特别突出,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0%以上。这个最大的地震叫主震,其他较小的地震中,发生在主震前的叫前震,发生在主震后的叫余震。

1467年的6.7级地震,有史料记载,“自去年六月至今,昼夜地震不时,共计三百七十五次。而十月十四日夜地震尤甚。”

1955年9月23日发生的6.7级地震,主震后20天内余震极为频繁,直到11月底,余震尚未停息,大小余震200多次。

  • 强震有感范围大,破坏面宽

昔格达断裂北起红格县新九以北,向南经红格、仁和区鱼乡,延入云南境内的元谋、团山,消失于楚雄以东地区。该断裂带总体呈近南北走向,贯穿我市全境、全长280公里,活动频繁。

如1955年拉-发生的6.7级地震,最远有感距离达400余千米。我市及云南省多地房屋都遭到了破坏。

  • 中小地震也会造成损失

攀枝花市农房多为土木结构,抗震性能极差,因此一些中小地震依然能对房屋造成一定的破坏。

1985年3月15日7时40分在盐边县箐河乡庙堡一带发生了一次4.1级地震,使箐河乡至国胜乡沿箐河断裂带一线的居民点房屋出现墙体开裂、檐瓦掉落,脊瓦下滑,少数砖砌烟囱折断,地面有多处滚石、滑坡和重力裂缝。 

  • 邻区强震造成破坏影响大

1995年10月云南武定6.5级地震强烈波及本市,造成平地大田等四乡出现VI度破坏,市内大部分地域属于V度区。这次地震造成受惊外逃和避震死亡2人,砸伤或外逃摔伤16人,直接经济损失350万元。

2014年1月云南华坪发生4.4级地震,我市部分地区有震感,个别房屋遭到了破坏。

2014年5月云南元谋发生4.7级地震,我市东区、盐边、仁和区部分有感。

  • 次生灾害严重

攀枝花市属于中高山地形,地势陡峻,山高谷深,地震的次生山地灾害以崩塌、滑坡、地裂、滚石等形式出现,在河谷低洼地带还有喷砂冒水现象。这些现象在不同的地震烈度区差异较大,往往VIII度区以上分布比较普遍,规模较大,VII度区以下较为少见。